砍柴网

蜻蜓FM的财经矩阵:联袂知名作家、电视人与权威媒体

移动互联网带给人们最大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零散时间,拿手机看新闻、用音频软件听书等来填满上班、回家的路上碎片时间。

而移动互联网带的另一大改变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除了对图书、杂志、报纸等纸质媒体的冲击之外,移动端的阅读也渐渐步入了疲软期,文章打开率越来越低。许多新晋意见领袖,在内容和玩法上开始寻求新的选择。

吴晓波在蜻蜓FM华丽转身

几年前,当一些作家把自己的作品变成电子书时人们还觉得疑惑,而近几年,许多作家已也开始授权将自己的作品转换为有声书。为了探索新的可能性,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吴晓波开始了新的尝试——联合蜻蜓FM,试水移动音频,完成华丽转身。

吴晓波与蜻蜓FM合作始于一次对话。据了解,某天,吴晓波心血来潮,问自己新书《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编辑,“我从书里选几篇自己来朗读,做成有声书放到平台上,你觉得怎么样?会不会有人来听?”“当然啊,很棒的idea!”于是,合作就此开始。

吴晓波要坚持一年出一本书,他从《大败局》与《激荡三十年》开始就奠定了财经写作的风格,而近两年,他开始做了各类探索,2014年5月,吴晓波启动了他的自媒体“吴晓波频道”,这是他首次把自己的文字,通过社交自媒体的方式直接呈现给粉丝。

到了一年后的这个5月,他又出了新书《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是他第一次出散文书,也集结了许多阅读量很高的微信文章。

把自己的这些文字变成声音,吴晓波并没有当甩手掌柜,而是自己也朗读了20篇,“吴晓波频道”的萌宠巴九灵朗读10篇,吴晓波女儿读10篇。剩下的20篇交给蜻蜓FM来录制。

在3月,蜻蜓FM公布的音频财经脱口秀节目播放数据显示,《吴晓波频道》在蜻蜓FM的日均收听人次是24万,最高的收听峰值达到50万。音频已成为一档商业脱口秀节目的重要传播渠道。

有一次吴晓波走在路上,一位司机停下车拉下他的车窗讲:“你是吴老师吗?我刚刚还在车上听你的节目,体验还是蛮不错的。”这证实了他对声音市场趋势的判断。

不仅在车里,移动互联网把声音带给不同场景的人们。从阅读的角度,吴认为这个时代,我们对阅读对学习的想象力变得特别的大,声音跟文字和视频一样也是一种内容的呈现方式。

“二十多年前我是通过用笔来跟大家做交流、写作,几年前我开始用视频跟观众做交流,换做用声音跟听众做交流,这里面的区别相当大。年轻人,特别是80后90后的朋友他们更愿意去接受新鲜事物,而且进一步的打破了场合的限制。”

马红漫:让财经观点抵达更多地域的听众

罗振宇和吴晓波都是“一财电视系”走出来的转型成功的媒体人,继续坐镇一财两档王牌节目——《头脑风暴》和《醇享人生》的马红漫也开启了拥抱移动互联网的节奏。

马红漫联合网络音频第一平台蜻蜓FM制作了一档财经脱口秀节目——《老马日日评》,在全民炒股论股的关口,这档节目一夜爆火。

《老马日日评》于2015年6月15日正式上线,截至到7月1日,开播两周累计播放量已达601.8万,最近一周日均播放量67.5万。

马红漫是经济学博士,从幕后的记者、编辑,到走向前台的评论员、主持人,他把第一财经所有类型岗位都轮了个遍。马红漫主持的时候语速很块,再加上坚实的专业背景,让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更是成功实现了《头脑风暴》的再次升级。

财经新闻评论的专业性极强,但互联网受众是具有大众化特征的。因此,如何让“阳春白雪”式的节目能够被公众所接受,是财经评论的一大难题。

针对这一问题,马红漫在主持电视节目时坚持把揭示财经新闻背后的含义作为突破点,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指出新闻资讯的关键,同时根据数据去预判未来政策变化的方向。

这一风格也延续到了《老马日日评》,相对传统电视节目来说,这档音频节目具有更浓的互联网味道,马红漫能够像一个朋友一样每天向他的受众点评财经时事。

在马红漫看来,在电视节目之余,做一档互联网音频财经脱口秀节目,不存在转型或过渡的问题。财经评论的核心在于观点,它对于视频的要求不是很高,“有人在说,说的是有价值的,这是最核心的,对我这样的人来说转型过来,做音频节目很流畅。”马红漫说。

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受众收视习惯的改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下滑还是比较明显的。“但大家对于观点还是需要的,放弃观点,对于做观点的媒体人来说是可悲的。”马红漫说,借助蜻蜓FM这个网络音频应用他可以将自己的观点抵达到更多地域的听众。

与马红漫效应相伴而生的,是蜻蜓FM在财经领域的矩阵效应,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名嘴”媒体人张鸿,著名经济学家李大霄、北京电视台财经评论员姚长盛、著名财经作家李德林,《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著名主持人艾诚,以及数十位资深股评人也先后加盟了蜻蜓FM。

与此同时,FT中文网、彭博商业周刊、财新网、财经网、雪球财经、福布斯中文网、东方财富网、上海证券报、国联证券等众多财经媒体或机构也都与蜻蜓FM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