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网

一问全面屏:解锁方式哪家强?

来源:数字尾巴

回想一下,自 iPhone X 的异形全面屏诞生,至今还不到两年时间,而正面没有任何开槽挖孔的 " 真全面屏 ",如今都已经下放到了千元价位的机型上。发展之快,让人不得不感叹技术升级的力量。

无论是升降结构前摄的普及,还是屏下摄像头的初露端倪,应该说在追求高屏占比和完整屏幕形态这条路上,我们几乎已经走到了现阶段的最高点。然而,硬件的迭代并不一定等同于体验的进化,要想发挥出全面屏的全部威力,我们还需要一系列的 " 配套措施 "。接下来,我想通过两篇文章来分享一下自己在使用过多款全面屏手机后,积累的一些感想和思考。这第一篇,我们就来聊聊全面屏手机的解锁方式。

结构光 VS 屏下指纹

目前看来,这两者分别代表了全面屏语境下苹果和安卓在生物识别方案上的不同选择,也直接影响着两大阵营手机用户的解锁体验。这种分化,恰好也是手机工业设计为全面屏让路的产物:屏占比的提升干掉了曾经 " 一统江湖 " 的正面电容式指纹识别模块,于是厂商们只好另辟蹊径。而从目前的综合体验来看,无论结构光还是屏下指纹,任何一方都还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

结构光面部识别是一种 " 非接触 " 的解锁方式。以苹果的面容 ID 为代表,随着识别速度的提升,一气呵成的流畅体验很容易让人 " 用过就回不去 "。并且由于这种解锁方式天然需要用户面向、甚至注视屏幕,苹果也充分利用相关硬件,实现了一系列人性化的功能,比如只要你一直盯着屏幕,它就不会休眠;当新消息到达点亮屏幕的时候,只有在机主本人的注视下,通知预览才会显示出来;当电话或闹钟铃声响起时,只要面向屏幕,音量就会减弱。这些细节,让原本冰冷的手机有了灵性,仿佛只要给它一个眼神,它就能自行体会你的意图,并作出恰当的回应。

▲ 面部识别成功后,通知预览才会显示出来

当然,结构光也有它的不足之处。苹果就明确表示,对双胞胎、长相近似的兄弟姐妹以及 13 岁以下的儿童等特定群体来说,面容 ID 的安全性和可靠程度会有所下降。此外,从目前 iPhone 的实际体验来看,面容 ID 对解锁姿势的要求仍然比较高,例如当你侧躺在床上的时候,基本上一定是会刷脸失败的;手机平放在桌上也是个尴尬的场景,要么得把手机拿起来,要么把脸凑上去,否则就只好输密码了。

这样说来,屏下指纹的适用面似乎更广一些,毕竟长得再像的双胞胎,指纹也不相同;就算脸凑不过去,伸个手指总不难吧。

但屏下指纹也有力所不能及之处,并且同样容易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比如我发现当自己的手指非常干燥(像是刚洗完手,手上的油脂基本被洗掉)的时候,光学屏下指纹几乎无法完成识别。这种情况不光发生在手机上:不管是以前单位的打卡机,还是办理某些身份证件时的指纹录入,我都遇到过无论如何也识别不了的情况,于是只好对着手指哈气,让皮肤稍微湿润一些再试。个中尴尬,只有自己能体会。相比之下,超声波屏下指纹对干手指更友好一些,也不那么容易受到手汗、脏污的影响,可惜目前搭载这种方案的手机还太少,尚未形成规模。

" 快 " 不应该是屏下指纹的唯一追求

如果光看识别速度,目前最新的屏下指纹已经和传统的电容指纹不相上下了,但两者在实际体验上仍然存在一些差距。

电容指纹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有一个物理的、可以通过触摸感知的识别区域,这就为盲操作提供了便利:伸手进裤兜拿手机,手指很容易摸到指纹识别模块,在掏出手机的过程中,解锁就已经完成了。屏下指纹在这方面先天处于劣势,由于模组被屏幕覆盖,也就失去了标定位置的实体界限,所以只能通过在屏幕上显示图标予以提示。

那么当手机息屏时,指纹图标究竟应该以什么方式显示?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息屏时指纹图标保持常亮,保证用户随时都能准确找到模块位置。但或许是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功耗,以及规避潜在的烧屏风险,目前很多厂商采取的策略都是息屏时(或息屏一段时间后)隐藏指纹图标,当用户触碰屏幕、移动或拿起手机时再显示出来。这就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操作的灵敏度如何拿捏?以我正在使用的一加 7 Pro 来说,息屏状态下有三种方式可以呼出指纹图标:

拿起手机,触发息屏显示;

单击屏幕,触发息屏显示;

双击直接点亮屏幕(与 " 单击触发息屏显示 " 只能二选一);

这三种方式都需要额外的一步操作才能触发指纹识别流程,体验算不上非常流畅。而在我所了解的范围内,目前最理想的是华为 Mate 20 Pro 的屏下指纹,其 " 悬浮感知 " 功能会在手指接近屏幕时自动点亮指纹图标,于是整个解锁过程就变成了这样:

手指靠近屏幕——指纹图标亮起——直接按压解锁

这应该是最接近传统电容指纹体验的屏下指纹方案了,但它并不是优化体验的唯一解法。于是就有了第二个问题:在手机息屏且未显示指纹图标的状态下,指纹识别模块是否支持盲操作?

不要低估肌肉记忆的力量。当使用同一款手机的时间足够长之后,即便没有图标的视觉引导,你的手指也有很大概率可以直接按准指纹识别模块的位置。可是模块本身不能盲操作的话,再强大的肌肉记忆也无用武之地。通过简单尝试和资料检索,我们发现三星 S10 系列以及配备屏下指纹的小米系手机都支持盲按模块直接解锁,而手头的一加 7 Pro 和 OPPO Reno 10 倍变焦版则不支持这一特性。

除了显示方式之外,与屏下指纹相关的动效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细节。多数搭载屏下指纹的手机,都会在系统内提供好几种解锁的动画效果供用户选择。在我看来,这类动效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早期硬件识别速度较慢时,填补延迟造成的落差感;二是为完全基于触摸的屏下指纹提供视觉上的操作反馈。

▲ 一加 7 Pro 的三种解锁动效

但今时不同往昔。就像我正在使用的一加 7 Pro,它的屏下指纹识别速度已经快到连系统预设的解锁动效都来不及完整显示了;至于操作反馈,得益于横向线性马达,一加 7 Pro 在解锁的瞬间会给出非常扎实、干脆的振动回馈,某些时候甚至能让人产生 " 按下实体指纹按键 " 的错觉。既是如此,解锁动效的存在似乎就没太大意义了,所以我也干脆把它直接关掉,毕竟大晚上玩手机的时候,再炫酷的动画都会变成 " 光污染 " 啊 …

总而言之,对屏下指纹的优化,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提升硬件识别速度的层面(何况速度已经够快了),从触发方式到提示引导,再到结果反馈,只有把每一个细节都打磨到位,才能换来最佳的解锁体验。

普及结构光,不能只靠硬件

为什么说结构光是更好的生物识别方案?

如今的智能手机承载了太多属于我们的隐私信息。它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 " 钱包 ",而在不远的将来,它很有可能还会取代各种实体证件。为了确保这些隐私信息的安全,手机上需要进行机主身份验证的场景早已不再局限于解锁,并且只会越来越多,便捷、可靠的生物识别方式就显得重要且必要了。结构光的安全性高于指纹," 非接触 " 的运作方式又能让识别过程变得 " 无感 ",自然更契合当下的发展趋势。

遗憾的是,这种优质的生物识别方案,目前仍然只有 iPhone 用户得以完整体验。

一定有人不同意上面的观点,毕竟市面上已经有不止一款安卓手机搭载了结构光,也实现了对解锁、支付等使用场景的适配。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适配工作的达成,靠的依然是各家厂商与服务提供方的沟通合作,所以并不具备通用性,也很难穷尽所有需要用到生物识别的场景。

当 iPhone X 用面容 ID 取代触控 ID 的时候,第三方应用的适配基本上是一个 " 无痛 " 的过程,因为 iOS 已经从系统层面为迁移扫除了障碍,只要应用原本支持触控 ID,就能自动适配面容 ID。

反观安卓阵营,虽然在 Android P 中,系统已经提供了名为 "BiometricPrompt" 的接口,名称上似乎暗示将支持更多生物识别方式,但目前第三方 app 能够调用的,还是只有指纹一种。这就造成了之前我在使用 OPPO Find X 时遭遇的尴尬:虽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陆续适配了结构光,但密码管理软件 1Password 仍然只支持指纹识别,而 Find X 并没有指纹识别模组。于是,每次用 1Password 的时候,我只能不厌其烦地输入复杂的主密码,便捷的体验荡然无存。

这恐怕也是华为 Mate 20 Pro 在配备结构光的同时,仍然保留屏下指纹的原因吧。

不过事情正在出现转机。谷歌官方最近就透露,即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发布的 Pixel 4 将搭载结构光面部识别组件,并支持安全支付和第三方应用的身份认证。这就意味着 Android 将在系统层面提供基于 3D 面部识别的统一接口,方便第三方 app 调用。

▲ Pixel 4 将支持结构光面部解锁

至于结构光对解锁姿势限制较多的问题,眼下也有了好转的迹象。谷歌已经明确表示,Pixel 4 的面部解锁功能在几乎任意方向下都能正常工作,而苹果最新的 iPad Pro 也已经支持横屏和竖屏状态下的面部解锁,相关技术下放给 iPhone 只是时间问题。

当影响使用体验的细节得到修正,操作系统的迭代扫清应用适配的障碍之后,结构光在移动设备领域的普及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