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网

“脱城返乡”,小镇青年撑起中国新农经济的蓝海

“脱城返乡”,小镇青年撑起中国新农经济的蓝海

来源 / 互联网那些事

2021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的规模达到了909万人,10年之间增长了249万。

有多少毕业生,就需要有多少个就业的岗位。

7月5日,央视公布《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这一届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可以概括为:数量创新高、自主择业多。

与前几年大家普遍向往国企、互联网大厂不同,现在越来越多的95后选择创业。

与此同时,乡村经济振兴被大力提倡,农村电商的消费潜力正在释放出来,新农村的广阔天地之下,告别了野蛮生长的农村电商,正在迎接更多摩拳擦掌的高学历创业95后青年。

“大学生卖大蒜年收6000万”、“95后空姐三个月卖石榴收入3000万”、“厦门大学高材生卖柚子”……这样的新闻,频频刷新着大众对于乡村电商从业者文化水平的新认知。

最近,拼多多发布了《2021新新农人成长报告》:95后“新新农人”数量超12.6万,00后占比超16%。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脱城返乡,“不要大城市的一张床,而要回家乡做电商”。

一、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

对于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争议一直都有,但越来越理性。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良好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有更多选择,然后反哺到各行各业。

据教育部给出的数据,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另据统计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中,有创业想法的占比45.85%,而希望毕业后直接创业的就有3.71%,也就是说有33万95后,准备进入到自主创业的领域。

但是,一二线城市的创业机会,增量有限,也许要更多的资源和投入,刚毕业的95后,大多数缺少城市创业的前期准备,但是在广大的县城、乡村,正逐渐成为创业的沃土。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推动下,新时代95后脱城返乡,振兴乡村经济切入了中国主流发展语境。

为什么这些靠着教育跳出农门的大学生,毕业后却要返乡创业呢?

简单来说,95后新青年们返乡,不仅有“谋生获利”的经济动机,也有“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家庭价值的需求”的深层需求。

大城市的996的高压生活,短时间很难稳定,居无定所的不安全感,都是推动青年人返乡的重要行动逻辑。

简单来说,他们需要经济自立,一二线城市的电商发展的方兴未艾,再看到家乡的优势资源没有被开发,能准确地领悟到农村电商和乡村经济优势的契合,这是他们返乡创业的重要诱因。

“有机生活”的美学价值逐渐彰显,土特产、乡野有机等概念成为特定的消费标签,消费者愈加关注食安问题,这是乡村创业的社会环境因素。

95后新青年,通过受教育或者工作中的技能培训,有了一定的商业意识、市场精神、经营技巧和人脉资源等,这是他们返乡创业的文化优势。

同时,他们受到的教育还意味着更加高效的信息交换渠道,这批95后更善于学习,也能发现更多的机会,他们是相对封闭的乡村经济和高速发展的现代互联世界的沟通桥梁。

24岁的何爽,是四川大凉山会理县走出的空姐,2017年她选择从辞职回乡种石榴、卖石榴。

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乡亲的质疑、销售的碰壁……这位95后新青年坚信水果电商崛起的机会,也刚好赶上拼多多的崛起,给了农货上行的机会,通过为“多多农园”供货,3个月累计销售800万斤,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也让会理石榴成功出圈。

“脱城返乡”,小镇青年撑起中国新农经济的蓝海

像何爽这样的95后新青年,具有典型的自我实现与发展诉求,创业给了他们实现自我的机会。

同时青年回乡,也满足了他们对家庭价值生活的诉求。农村电商的经营方式,提供了一种父辈子辈的代际合作经营、共享收益的家庭依赖关系。

同时,这群95后的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力量,反哺家乡。创业之后,何爽先后向家乡的黄柏小学捐款捐物累计超过9万元。

“创业在乡村,生活也在乡村”,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的选择。

“脱城返乡”,小镇青年撑起中国新农经济的蓝海

二、乡土中国里的年轻人,大有作为

现在的中国,像何爽一样的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连结他们与世界的途径,是拼多多。

97年的大理姑娘返乡卖大蒜年销6000万。

24岁的晏林英,西南林业大学的毕业生。

“脱城返乡”,小镇青年撑起中国新农经济的蓝海

老家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宾川县,那里盛产紫皮大蒜,父亲晏必军在大蒜行业摸爬滚打了20多年,从替别人打工,干到为各地的客户供货。

生意做大了,晏必军有想让女儿晏林英接班,但她最初的心思不在农业上。

转变是2020年春节,疫情让宾川大蒜滞销,宅在家里上网课的晏林英,虽然对电商并不是很了解,“好在拼多多的开店流程比较简单。”

晏林英还去昆明的电商公司偷师,摸索出电商门道,拼多多上的店铺也慢慢有了起色,从开始每天3、5单,到后来单日销量最高超过15吨,为当地很多农户的大蒜打开了销路。

今年以来,当地大蒜的电商行情持续走高,日均超过10000单,上半年晏林英的销售额更是突破了3000万元。

现在晏林英已经是拼多多平台大蒜品类TOP 1的商家,但另外的问题也出来了,店铺一旦爆单,就会忙不过来。

同时她也注意到,当地的很多年轻人有运营的技术,但缺乏供应链基础,如果能够整合他们,一起电商创业,家乡的大蒜产业就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于是在父亲建议下,晏林英在自家仓库建搞了一个“电商创业园”,为当地的年轻人提供办公设备和大蒜货源。

今年618期间,两位入驻仓库的电商主播爆单,单日销量突破2000单。

“脱城返乡”,小镇青年撑起中国新农经济的蓝海

晏林英大蒜卖火了,2200公里之外的山西吕梁文水县,95后青年李诗宣一年卖1亿农产品,还成立“英雄电商小镇”,也火了。

25岁的李诗宣家乡是吕梁市文水县刘胡兰镇,是英烈刘胡兰的故乡。

经历过大学毕业后首次电商创业失败后,李诗宣决定会家乡继续创业。

文水县盛产贡梨,养殖业也尤为发达。

李诗宣主要精力集中在了当地的牛肉、猪肉上,而且吸取了第一次创业的经验教训,与当地的养殖场、屠宰场、加工厂采取了合作共赢的电商模式。

因为拼多多第一次接触到电商的李诗宣,依然选择的还是拼多多平台。

第一个月就有了奇效,单月销售额高达60万元,次月突破200万元,电商的魅力极大的调动了当地商户的积极性,纷纷参与到产业中来。

“脱城返乡”,小镇青年撑起中国新农经济的蓝海

王笑与李诗宣同龄,原来在太原送外卖,2020年年初回到家乡,成为李诗宣合作的商户之一,2020年净利润接近30万。

今年17岁的杜朝,初中辍学后一直在加工厂打零工,但2020年与李诗宣合作后,成为商户中的TOP 1,净利润超过200万。

不仅仅是牛肉、猪肉,由于疫情,文水县的贡梨也一度滞销,当地很多果农找李诗宣帮忙。李诗宣通过拼多多,已经累计售出超过160万斤,大大减少了果农损失。

现在,李诗宣的电商运营团队已经超过30人,其中大部分是95后,先后带动10多家养殖场、屠宰厂、加工厂加入到电商阵营中来。

2020年累计销售牛肉、猪肉、贡梨超过1亿3000万,今年的销售额预计也将超过1个亿。

李诗宣正在联合当地的合作伙伴,共同成立“英雄电商小镇”,带动更多的商户加入电商产业当中。

“刘胡兰镇是英雄的故乡,我也在家乡的支持下,实现了二次创业。”李诗宣说,希望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更多的回馈家乡。

“脱城返乡”,小镇青年撑起中国新农经济的蓝海

三、越来越“土”的拼多多

过去几十年间,互联网+之下 ,各行各业飞速发展,但农业却一直处于边缘化。

但拼多多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2015年,拼多多成为了首个以农产品零售起家的电商平台。

而后,拼多多和中国农业就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12月2日,新电商拼多多发布了《2021新新农人成长报告》。

报告显示,在拼多多平台过去两年,“新新农人”的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由2019年的29700人增至2021年的126000人,两年增长了近10万人,在涉农商家中的占比超过13%。

“脱城返乡”,小镇青年撑起中国新农经济的蓝海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在“新新农人”群体中,女性占比超过31%,达到39060人;00后占比超过16%,达到20160人。

“脱城返乡”,小镇青年撑起中国新农经济的蓝海

▲在“新新农人”群体中,女性占比超过31%,达到39060人。

在 “新新农人”群体中,95后的年轻女性同样展现了扎根田间地头的决心与韧性。

越来越多的像何爽、晏林英一样辞职返的女性新新农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何爽还荣获国务院农民工工作小组颁发的“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

“脱城返乡”,小镇青年撑起中国新农经济的蓝海

值得注意的是,00后“新新农人”也已经成为冉冉升起的新生力量,占比超过16%,达到20160人,并且仍在保持高速增长。

报告显示,95后“新新农人”群体普遍来自广大的乡镇、农村地区,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与父辈相比,“新新农人”还具备高学历,懂经营懂管理,擅长整合产业上下游等群体特点。

随着95后开始步入社会,年轻一代开始在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在中国农业的广阔腹地,1995年之后出生的“新新农人”,也已经成为农产品电商的生力军。

“脱城返乡”,小镇青年撑起中国新农经济的蓝海

相比“脸朝黄土背朝”一辈子的传统农人,高知型创业者具备眼界、思维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拼多多也赋予新新农人群体的意义:

在平凡里找到不凡的出处,从这里出发成为更好的人,也影响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