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网

「元宇宙」迟早要被炒糊

 

「互联网够糟了,元宇宙别捣乱」

在「元宇宙」高烧不退之际,@爱范儿 来了这么一句。

要我说,这是瞎说什么大实话。

这两天,有两则跟元宇宙相关的新闻挺有意思:

一是苹果 CEO 库克避谈元宇宙。

面对《时代》记者直截了当的提问,他说「我会远离那些流行语」,表示自己更愿意称之为增强现实。

这算不算「内涵」了标榜「Facebook5 年内将成元宇宙公司」的扎克伯格一把?

二是元宇宙概念股持续低迷。

前些天凭着强蹭元宇宙股价 5 个交易日暴涨 116% 的中青宝,一度跌超 11%,还有多家公司跟跌。

200 倍市盈(梦)率,连中青宝自己也怕了,干脆主动降起温来。

元宇宙这场事先张扬的泡沫盛宴,远没到散场时。

可这么炒下去,迟早得糊。

世界上本没有糊,炒的人多了,炒的手法烂了,也就有了糊。

01

互联网行业向来是风(新)口(词)制造机式的存在。

有互联网从业者就告诉经济学者陈永伟:「如果说互联网行业是一个创新的行业,那么它的创新至少有 70% 体现在名词的创造上。」

贾跃亭的「生态化反」,孙宇晨的「区块链划时代之作波场 TRON 大航海 4.0 时代」,都是标志性作品。

某种程度上,互联网行业跟啤酒有相通之处:都盛产泡沫。

互联网本身不是泡沫,但很多互联网操盘手就跟啤酒爱好者那样,好的就是那口泡沫。

新词之上,就堆砌着一堆泡沫。

但毁掉所谓新词的前一步,就是用烂它。

赋能、对齐、抓手、闭环、颗粒度、打通、赛道、复盘、耦合、补位、链路等词成互联网黑话,原因之一就是:被用烂了。

现在看,元宇宙也有此态势。

02

说起元宇宙,李安的那句「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代言了很多人的感受。

网上的解释的确是一翻一大堆:

「元宇宙是下一代互联网形态,是未来互联网产业升级的大方向,也是互联网的尽头。」

「元宇宙是个 100% 渗透,24 小时使用的环绕式流量生态 / 互联网形态。」

「元宇宙牵涉到 AR、VR、人工智能、交互技术、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网络运算、全息影像技术等因素。」

诸如此类的描述,不一而足。而科幻小说《雪崩》、电影《头号玩家》、游戏公司 Roblox,也必被 Cue 到。

是不是看完之前对角懵逼,看完之后矩阵懵逼?

更系统的阐述,或许是位列「改革四君子」的知名经济学家朱嘉明所说的:

「元宇宙」的内涵是吸纳了信息革命(5G/6G ) 、互联网革命(web3.0)、人工智能革命,以及 VR、AR、MR,特别是游戏引擎在内的虚拟现实技术革命的成果,向人类展现出构建与传统物理世界平行的全息数字世界的可能性。

它引发了信息科学、量子科学,数学和生命科学的互动,改变科学范式;推动了传统的哲学、社会学甚至人文科学体系的突破;囊括了所有的数字技术,包括区块链技术成就;丰富了数字经济转型模式,融合 DeFi、IPFS、NFT 等数字金融成果。

看着这些术语,我脑中回旋起了万万没想到版《孤单北半球》的歌词:

少了我的能量来吸收你习不习惯

你的费曼图画不出我光量子的孤单

空间再远两颗粒子也能叠加相干

融入你的瞬间……

03

虽然看不懂,但不影响很多人看到「新物种」「未来」等字眼就颅内高潮。

「再不上车就晚了」,他们「低买高卖」的感应系统随时会被触发。

有投资人就鼓吹,如果投资者对元宇宙、区块链、NFT 有了更深的了解,就很难对其他投资方向更感兴趣。

随着资本跑步进场,很多人也以买买买的方式抢入场券。

深燃就讲到,有币圈资深玩家感慨,在股票市场,企业说要做元宇宙游戏,就可以涨停,在币圈,「但凡说自己是元宇宙游戏就有人买」,只需要做一个网页,就可以让玩游戏需要的代币(虚拟货币)涨 20 倍。披上了元宇宙游戏的壳,币圈人像是找到了一个宣传支点,在各个群里推广异常活跃,以游戏概念吸引玩家入局。

报道讲到,群内有人用上了饭圈打榜方式,为所谓的「元宇宙 +NFT 游戏」宣传,并鼓动玩家通过购买代币等着躺赚。

这样磨刀霍霍向韭菜,估计连李笑来都要骂一声「无耻」。

韭菜跟镰刀是天生 CP,就跟每个 S 背后都有它的 M 那样。

那些炒概念的人精,不会对智商税「累觉不割」。

数据就显示,截至 9 月 15 日,2021 年已经共有 88 起有关元宇宙的商标注册申请,其中 8 月就高达 23 起;2021 年出现的公司名字、商标带有「元宇宙」 的,已经有了 113 家。

这其中,有做茶叶销售的,有主营日用品的,有做创意礼品的……

看得我蠢蠢欲动,忍不住宣布——

其实,数字力场是个「元宇宙公众号」。

04

有人说,元宇宙的火,是向中年人贩卖焦虑的结果。

依其说法,投资界话语权仍掌握在中年人手中,他们越是看不懂,越会被焦虑裹挟,越会砸钱进去。

这有些想当然了。

那些投资人可能不懂元宇宙,但未必不懂当下所谓的元宇宙玩的是博傻游戏。

他们不是要自己吃那块画饼。他们只是想凭着信息差,先把泡沫吹大再传棒给接盘侠而已。

所以,要的就是大家看不懂。

这样一来,才可以讲出「科幻」乃至「玄幻」的故事来。

那元宇宙概念诞生这么多年,为什么现在爆火?

主要原因恐怕还在于——

移动互联网被熵增拽进了兴衰周期律。

监管加码,舆论加压,创新减速。

当一脚没法跨进新周期的门槛时,「讲故事」的能力就得彰显了。

05

2021 年已经快过去大半了,但中国互联网依旧没有什么新故事。

这大概是 2021 年互联网发展纪事的摘要。

最新消息就显示,「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中,已无中国大陆企业」。

这是 2017 年以来的首次。

可以归结的因素很多。有一点无法被忽视:移动互联网陷入「卷」字诀,红利已经不够用了。

自 2016 年兴起的共享经济泡沫退潮后,互联网领域已很久没出现现象级风口了。

有的只是将 360 行进行数字化,也就是「再做一遍」,但也卷得严重。

社区团购此前被视作「×× 年一遇的风口」,可如今呢?

被骂成了筛子,还早早迎来了瓶颈期。

新消费之前也被百般鼓吹,可新消费本身也被「过度消费」。

36 氪的《消费品刹车,投资人追尾》里就讲了新消费领域的降温情况:

去年 6 个亿的方便品牌,近几个月只有两三千万;低度酒几乎所有品牌 3 个月内的复购率都低到可以忽略不计;某食品品牌一度号称「数月间线上销售额 3 亿元」,但真实数据已经掉到两千万元以下 ......

主要攻陷人们舌尖味蕾的新消费,撑不起互联网「中兴」的愿景。

在此背景下,元宇宙来得似乎挺是时候。

至少不用把原有模式的复制包装成「创新」了。

06

倒不是说,元宇宙就是骗局。说它是「水变油」,过于激进了。

在马车时代,人们不相信汽车能出现;在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年代,人们不相信苹果能重新定义手机。

断言「元宇宙颠覆移动互联网纯属扯淡」,没准是给自己预订一份「真香定律」。

《三体》作者刘慈欣就说:

人类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向外,通往星辰大海;一条对内,通往虚拟现实。星辰大海不是每个人都去得了的,但元宇宙的普适性却大有想象空间。

互联网观察家袁国宝老师则总结了其现实基础:

仅 2021 上半年全中国建成 5G+ 工业互联网项目接近 1600 个,覆盖 20 余个国民经济重要行业——以往「链接 + 整合」科技变革的经验,正让元宇宙「连点成线」,串起技术创新总和的演变趋势,变得更加清晰。

而腾讯、字节跳动的入局,也令人对元宇宙的长期远景有了些翘首以待的念头。

憧憬那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重做了一遍」的业务,在元宇宙时代「再重做一遍」,未必就是癔症。

但当虚火过盛时,最该做的不是火上浇油,而是适当泼上冷水。

2015-16 年的 VR、2017 年的区块链、2018-19 年的云游戏,都曾经备受追捧。

可当泡沫破灭时,遍地都是「韭菜泪」。

07

元宇宙迄今还是雏形期概念,这点得认。

尽管理论层已有了成型框架,应用层至今也未找到靠谱的商业化应用。

技术条件不成熟,很关键。

不少专家就说了,跟元宇宙的实现门槛比,当下的整体技术仍处于「史前阶段」。

沉浸感、低延迟需要的近乎零时延通讯基础设施、边缘侧快速计算处理能力等,目前都远远达不到。

更重要的,是风险层面的考量。

元宇宙的高沉浸感、24 小时在线,怎么避开成瘾型产品面临的「防沉迷」监管?

到时会不会出现一堆自媒体文章——《元宇宙,正在毁掉我们的下一代》?

元宇宙会不会让人们的多巴胺指数级提升时,让人机不分的问题加剧,让「缸中之脑」的隐忧变为现实?

伦理挑战、技术风险、金融风险、信息过载、资源分布不均、内在垄断等问题,恐怕一个都跑不掉。

这些年来,AI(人工智能)技术之所以在很多领域落地难,就是因为很多赛道长尾场景容错率很低。

出现了某些弊端,就可能在大面积应用中被放大。

元宇宙呢?会不会也是这样?

08

说到底,我们当然得相信未来。

元宇宙的图景也引人遐想。

但总不能靠吹风,就把猪给吹上天吧?

要切记四个字——

脚踏实地。

来源:数字力场 佘宗明

来源:砍柴网 佘宗明